Skip to main contentdfsdf

weixu Qian's List: learning english

    • 这些考试成绩要多重要有多重要。最微妙的一点是,一旦最终你拿到这些考试的高分的那一瞬间,它们就不再重要了。
    • 陈寅恪先生有多牛呢?无法想象地牛。通晓十六国语言的他讲学有个原则叫做“四不讲”: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因此,陈寅恪的课上不仅学生云集,甚至连朱自清、冯友兰、吴宓、北大的德国汉学家钢和泰等知名教授都风雨无阻地听他的课。

    20 more annotations...

    • 什么叫“浪费时间”?“浪费时间”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凭空让一段时间流走,没有做任何事情,没有任何收获。
      • 跟读训练的方法与步骤如下: 
           
        1. 分析听力录音文本 
             
          • 遇到生词、不认识的词组,查词典;
          •  
          • 标记出所有的双元音与短元音;
          •  
          • 标记出所有单词的重音所在;
          •  
           
        2.  
        3. 反复精听录音 
             
          • 分辨哪些单词被强读了?其重读音节的语调是怎样的?
          •  
          • 有没有哪个重读音节伴随着更高的音高?
          •  
          • 录音里被弱读的单词怎样读的?
          •  
          • 哪些地方存在着连读?
          •  
          • 哪些地方存在着失爆?
          •  
          • 哪些地方存在着浊化?
          •  
          • 有没有某一处存在着明显的停顿?
          •  
           
        4.  
        5. 反复模仿录音
        6.  
        7. 背诵整个录音
    • 要知道,那些被请去录音的人,都是音色悦耳,音质优良,节奏感很强的人——通常情况下,这些人还要经过专门的训练。若非如此,也不会有人请他们去录音——绝大多数人的声音如果录下来是不符合所谓“标准”或者“权威”的;甚至,不夸张地讲,相当数量的人就算是经过专门的训练也无法做到“标准”,顶多是“有所提高”而已。反过来,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即便一个人的音色很差,音质很糟糕,甚至毫无节奏感,那又怎样呢?难道就因为这个人音色差、音质糟糕、缺乏节奏感而禁止这个人讲话么?因此禁止他学习外语么?

    9 more annotations...

    • 选择格式相似的文本(S)
    • 点击Word 2007左上角的圆按钮;点击“Word 选项(I)”按钮;在左边框中选择“自定义”;点击右面板左侧下部“键盘快捷方式:”边上的“自定义(T)…”按钮;然后就可以看到“自定义键盘”对话框:

       

       

      在对话框左面的面板里选择“所有命令”,然后在右面的面板里找到“SelectSimilarFormatting”,选择。而后先用鼠标点一下右侧“请按新快捷键(N)”下面的输入框,然后按快捷键——在这里我按的是“Alt+S”(不分大小写)。然后按左下角“指定”按钮,然后关闭对话框就可以了。以后,只要在Word中把光标移动到相应的位置,然后按快捷键“Alt+S”,就相当于上面鼠标右键菜单的选择动作了。

    1 more annotation...

    • 泛读”不是学习语言的时候应该使用的手段,而是享受语言的时候才使用的手段。
    • 在能力尚不完整的情况下,提前去“泛读”无异于“拔苗助长”或者“三年自然灾害”之前的所谓“大跃进”。

    3 more annotations...

  • Apr 20, 09

    1. Dave's ESL Cafe
    The site looks a bit messy and it probably applies perhaps some outdated scripts and tools, but if you look beyond the cosmetics, you will find an amazing ocean of ESL resources. Also, it is a great meeting place for ESL teachers and students (check the forums) . If I end up as an ESL teacher one day, Dave would certainly be my 'knowledge sharing' role model. Thumbs up!
    2. BBC Learning English
    Is a resource for people who want to learn British English. It has material for both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cluding video and audio clips. It also has links to improve your business English, with bilingual support for Spanish and Portuguese speakers. A great site to Learn English. It is BBC for crying out loud!
    3. ESL Pod
    Is run by a team of experienced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professors with over 30 years of high school, adult, and university ESL teaching experience. Dr. Lucy Tse writes scripts and story ideas for the podcasts, and records many of the dialogs and stories. The host for the podcast is Dr. Jeff McQuillan, who helps read the scripts and provides explanations for them.
    4. EnglishSpeak.com
    Is a free and award winning new system for learning to speak English. The program contains lessons that give special attention to English pronunciation and everyday language. With over 100 lessons, Englishspeak.com provides a large amount of audio content. Users have access to two different speeds of playback for each item.
    5. English Baby
    English lessons to help you study ESL. Practice English with English Chat and English forums. Find Friends and penpal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test your English vocabulary with our vocab quiz, and check your English grammar and English slang.
    6. English to go
    English lessons, Learn English, Teach English, Lesson plans, ESL resources, ESL reading.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providers of English training resources delivered via the Internet. Their resources are used by more than 55,000 teachers in 190 countries rea

    •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 Miracles happen every day.

    1 more annotation...

    • 理解也不意味着阅读速度必须慢或放慢。快速阅读确实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否则那是快速眼动,不是快速阅读。快速阅读的“宗旨”就是提高阅读速度,快速阅读并非专指泛读、扫读或略读,只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快速阅读也可以取得精读的效果。
    • 唇读、默读作为不良的阅读习惯,早已是心理学界公认的阻碍阅读速度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3 more annotations...

    • 根源上来看,你现在的窘境就是当初在学习的时候,“背单词不造句”,“看文章不记笔记”,“从不动手写文章”,“只‘练’听力不朗读不背诵”,“只靠被动学习从不自己动手查阅词典、语法书”之类的“专门挑简单的做,回避困难”的习惯造成的。
    • 你现在的尴尬,我很能理解。这就相当于是欠债了,只能慢慢还。
      • 感觉现在自己就是在花费大量的时间还本科时欠下的债——每周都去跟着本科生们听课。
        慢慢还吧……

      Add Sticky Note
    • 读文章还是有一点点的方法的,读考试(TOEFL/IELTS/SAT/GRE/GMAT)里的阅读文章更是如此。但放心,真正有效的方法总是非常简单的。(以下文字相对抽象一点,但,也许这本身就是一篇很好的阅读材料……)

      当我们读进来第一句话(标识为S1)的时候,任务只有一个,“这句话在再说什么?”(What does S1 mean?表示为M1)其实,有些时候,这并不是一个简单任务。需要两样东西支撑:1)语法知识;2)概念体系。但是,很多人竟然以为只需要单词就够了。

      然而,读进来第二句话(S2)的时候,任务就多了一个:不仅要搞清楚M2,还要搞清楚M1和M2之间的关系(标识为R1&2)——这是竟然有很多人从来不做的事情。

      M1和M2之间的关系,大抵上分为两种:

      1. M1被M2支持。这时,M2往往可能从三个角度之一(或者三个角度组合使用)去解释M1——What?(举例、阐述)Why?(因果、比较、分类、目的) How?(方式、手段、步骤)
      2. M1与M2共同支持另外一个句子。这时,M1与M2之间可能的关系分别是:并列、递进、转折。

      如果,M1、M2、R1~2都已知,那么即意味着说真正的“阅读理解”就已经全部完成。

      然而,在考试中,考生往往遇到的情况是:

      1. M1未知、M2已知、R1~2已知;
      2. M1已知、M2未知、R1~2已知;
      3. M1已知、M2已知、R1~2未知;

      这与简单数学没什么两样(就好像“x+y=z”)——一个方程式里面有三个变量,其中两个已知,就很容易推导出第三个变量的值。如果三个变量都是已知的,那也不算是什么考试了。

      要知道,设计得严谨科学的阅读理解考试中,是不会出现一个方程式里有三个变量其中却竟然有两个未知的情况的——那不叫考试,那叫“刁难”。这也是我为什么总是劝诫考生,轻易不要相信什么“模拟题”——反正,我研读过的所有非ETS官方的题目,大抵上都不严谨、不科学,不管作者和出版机构是多么地权威——不信,谁都可以用刚刚说的简单道理去自己做个判断。

      同样的道理,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不仅要能够概括出第一段的大意(标记为MP1 ),然后还要再概括出第二段的大意(标记为MP2),最后还一定要弄清楚二段之间的关系(标记为RP1~2)——这就是更多人坚决不做的事情了——而后又是解方程式了……

      道理都已经清楚了(我有的时候很奇怪我究竟是如何运用这样的简单的认知就成了所谓的老师的?),之后就是平时练习的步骤了。

      1. 挣扎着搞清楚每一句话的确切含义。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手段——查词典,查语法书,甚至去查Google。“自己动手”比“花钱让别人替自己干活”(比如,报班上课听讲)在这方面不知道要有效多少倍。

      2. 理解每句话之间、每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处理段落还有另外一个任务——概括。

      3. 整理词汇。要知道,读完一篇文章之后,自己动手整理词汇,远比背单词书效率高出许多——可惜,大多数人并不相信。

      4. 反复阅读若干遍。读着读着就可能发现很多第一次读并没有注意到的东西。

      5. 复述文章。能够书面或者口头复述刚刚读过的文章,实际上需要很多综合能力:记忆力、逻辑能力、转述能力、重新组织能力、再理解能力等等。

      6. 养成相隔若干天后复习的习惯。

      其实,如此处理50篇左右的文章,就基本上所向披靡了。

    • 1800小时是什么概念?每天学3小时,一年学300天,两年总计花费1800小时。

      每天3小时什么概念?清晨1小时,白天1小时,晚上1小时。

      这样每天3小时的分配,实际上操作起来并无负担,却已经能够保证成功——积累的力量是惊人的。

      如果觉得自己基础差一点,那么早上增加半小时,晚上增加半小时,两年累计增加900小时——勤能补拙。如果觉得自己基础好一点,那么早上增加半小时,晚上增加半小时,两年累计增加900小时——对,就是与基础差没什么区别,1) 你越优秀提高起来越困难;2) 你越优秀你所面临的风险就越大;勤能避邪——信不信由你。

    • 印象中,当初我开始“总是戴着耳机”大约两三个月之后,就突然感觉什么都可以听得清了——有时候听不懂,只是因为其中的词或者短语不了解,时候差查词典就好了(也是因为这个才养成了先精读后多听的习惯)。其实只需要用两三个月就可以随随便便顺带就可以搞定的事情,很多人非要用“复杂”的、“有针对性”的所谓“方法”把自己搞傻——真不知道为什么?
    • 即便是书籍,英文=>中文往往延迟2-4年,其他领域的延迟更甚。所以说,熟练运用英语,相对于不常使用的人,就具有相当大的信息优势,而信息优势意味着什么,大家是清楚的:)
    • 所谓“英语思维”(抑或什么“英式思维”、“美式思维”之类的说法),就好像是英语老师手里的金箍棒——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大可以砸人,小可以遮羞——尽管没有哪一个老师真的是孙悟空;它又好像是老师会念的紧箍咒——没有人能搞懂那究竟是什么东西,反正只有唐僧会念,并且只要他一念就有人头晕脑胀疼得恨不能满地打滚——尽管没有哪个学生真的是孙悟空。
      • 好风趣幽默的比喻!

      Add Sticky Note
    • 学习动力最根本的来源是“清楚地知道自己有多差
    • “尽早考一次”非常重要。因为这第一次考试成绩给你的是真正的学习动力,而不仅仅是你现在想想而已的“决心”。不要怕成绩差,第一次考试的成绩越差,只能说明“你的提高余地越大”而已。(当然,如果差到一定程度,比如托福三四十分——那么直接放弃也不失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实际上,正是由于你尽早考了第一次,即意味着说你有更多的时间“真正玩命准备”。这些考试没什么了不起,只要真正努力了,我就没见过没有提高的。
1 - 16 of 16
20 items/page
List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