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dfsdf

Oliver Ding's List: The Legend of Douban

    • 阿北能够抵住直接做图书销售,钱的吸引,在那么多人的批评下,会员的动荡下还是坚持着自己的战略,这是值得尊敬的。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豆瓣的商业模式到位后,豆瓣会站在和百度,阿里巴巴同个位置上的。我是豆瓣第920号会员,不知不觉在豆瓣待了3年,对于一个网站来说3年后还存在,而且也有了影响力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豆瓣,happy birthday。
      • 专注于用户规模,不要轻易从核心扩张。商业模式会在持久抗战中诞生。

      Add Sticky Note
    • 2005年3月6日下午,我弱弱地给中国Python用户组的邮件列表发了一封email。题目是”用python开发的网站开始公测”: 
         
         欢迎到http://douban.com使用豆瓣的读书者网络和书价比较。 
         
         豆瓣全部使用python开发。网站后台的搜索引擎基于Twisted, GUI基于Quixote. 还用到了cElementTree, MySQLdb和 PIL. 除了这些豆瓣基本是从头开发(一个人四、五个月)完成。 
         
         如果你有爱读书或爱写书评的朋友,也欢迎推荐豆瓣给他们。最好的方式是通过豆瓣的邀请功能。 
         
         谢谢! 
         
        当时我已经抓着几个朋友内部测试了几天。总算,世界上别的人知道了有豆瓣这么个网站。虽然是“公测”,但按照“永远beta”的2.0原则,这就算是面世了。回想起来,这个程序员的邮件列表其实不是最好的PR渠道。但我有些私心。当时bugs还很多,做程序的应该比较理解,不会扭头就走, 报告起来也说的清楚。
      • 从用户社区开始寻造造雨者。。。。。

      Add Sticky Note
    • 今天,一年之后,十一万形形色色的人在豆瓣上有了自己的空间和自己的圈子。他们共通的地方是对书、电影、音乐的热爱。每个月还有百多万潜水的访问者, 通过豆瓣发现他们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今天的豆瓣有了自己的生命,循着自己的轨迹生长。我能够做的,是寻找更多的看护人和建设者, 给这个生命更大的空间和养分。
      • 不经意间,小豆子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了

      Add Sticky Note
    • 【史前】  
         
         04年 10月,阿北从国外归来创业,和朋友讨论中,萌生想法准备以网站作为创业起点最初想做一旅游网站,名为驴宗。后几经考虑,改为图书。适时阿北就在北京豆瓣胡同的咖啡馆写着豆瓣的源代码,豆瓣之名也由此而来。
      • 追踪一个网站成长的细节,感觉很好。。。。。

      Add Sticky Note
    • 豆瓣帮助每一个人发现生活中最适合自己的未知事物。”

       

      发现,是豆瓣的价值。发现好书,好电影,好音乐,好文章,好活动;发现有趣的人,也发现自己。而最好的个性化发现手段是推荐。在豆瓣前两年里,我们相信算法,
       “豆瓣猜”积累了豆瓣的各种推荐算法。而在过去一年里,我们发现,朋友之间的推荐可以同样强大和有效。怎样方便朋友之间推荐,这是最近豆瓣最大的挑战。我们希望能把它做到极至。豆瓣将是一个终极的推荐网站,也会一直是一个简洁而不简单的网站。

      • 对每个人来说,生命就是一段识别之旅,感谢有豆瓣与我们同行:)祝福大家的旅程都同样精彩!

      Add Sticky Note
    • 有些人在豆瓣所列出的清单未必是完全真实的,有时会有浮夸的成分,但是即使是虚假的清单,把什么样的书、电影或音乐列为自己的兴趣,也往往是出于人们对自我形象塑造的需求。
    • 豆瓣的真正主要决定性力量在于两点,我只说其中一点:介于“硬分类”和纯粹tag之间的逻辑结构――从“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

      在豆瓣之前,BBS的社区也好,门户也好,都是“硬分类”。比如一个典型的BBS被站方少则分成几十个版块,多则上千个版块,这是一种“刚性”的分类和结构,框架住了网站的发展,使得社区要么做不大,要么水化。或者说,web2.0概念以前,国内以BBS为主的社区只能走媒体化的道路,而如果要纯粹做社区,不是某个网站的能力问题,而是“硬分类”的逻辑架构“框死”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严格说来,在web2.0概念以前,国内没有真正的大型社区。而tag的出现,以及以此为逻辑结构的网站,比如flickr的发展,为国内社区网站带来了曙光--Tag是一个用户自组织的“软分类”概念,它几乎无限延展,使得社区也存在了无限拓展的可能。

      但是,慢着,tag也有其最致命的问题。比如我现在的logo图片,你可以tag为“优伴猫粮”、“猫”、“加菲猫”或者“休闲”等等,没有统一标准--tag扩展是扩展了,但是又过于去中心化,缺乏了讨论的基础。

      而豆瓣的力量即在于此。豆瓣没有硬分类的“狭隘的刚性”,也没有tag的“无法讨论的发散”,豆瓣在硬分类和tag之间寻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书目数据库。因为一本书你再怎么给它标签,它的书名也是固定的。而围绕着书目数据库而展开讨论,就是豆瓣从另外一个角度组织了信息。

  • Mar 22, 08

    豆瓣网向我们展示了先进的令人瞠目结舌的技术,那就是,豆瓣所有的内容,分类,筛选,排序都由成员产生和决定,完全是自动的。比如你给评论一个“有用”,它的排位就会自动上升。
      豆瓣呈现给每个注册用户的主页也是各不相同的,同一个用户在不同时间上豆瓣,也会看到完全不同的首页。
      豆瓣自己没有分类,而是由每个用户的标签来决定分类,使用频率高的标签分类就排在前面,那么不准确的分类自然会被淘汰(排在后面,基本上就不能被其他人看到了)。再比如评论,也是由“有用”、“没用”来决定排列先后。杨勃笑称,有一次他发现首页首条评论并不是很好,就点了一下“没用”,可是由于“有用”点击数太多了,所以他点一次仍不足以控制那个评论的排次下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豆瓣的民主性,代表的不是主编一个人的态度和观点。
      这种自动生成主页、首页以及分类的技术,具有高度自组织的特征。这也是web2.0时代知识与信息分类的典型特征。看看百度的帖吧、blog的tag,RSS的聚合,已经处处显示了这种新的分类法。在这里,我忍不住想说一句:传统的中图法已经是多么的老土和不适用。
      从豆瓣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到社区的革命。Web2.0时代的社区对于传统的BBS、论坛的超越是翻天覆地的。我个人认为,传统的BBS被这种自组织的技术与社区模式革了命,只是个时间问题。
      动态、高度灵活、自组织,这就是豆瓣带给用户的web2.0体验。

    • [杨勃]另外,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我们崇尚多样化,我们的网站要围绕个人为他们提供服务。有很多东西能够从个体中提炼出来,反过来对所有用户有用。比如豆瓣网的推荐,我们用所有人喜欢的东西收集成数据,向每个用户推荐。我们没有自己的编辑,我们通过很多算法把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从用户中获取,再返到用户中,使用户觉得对他们是最有用的东西,是所谓的大众的智慧,我们觉得非常有价值。 [ 2006-11-07 10:32:00 ]
    • [主持人]有网友问:还记得第一个用户浏览豆瓣网的情形吗? [ 2006-11-07 10:37:35 ]
      [杨勃]其实第一个用户来了以后再也没有回来过? [ 2006-11-07 10:38:16 ]
      [主持人]属于误打误撞进来的? [ 2006-11-07 10:38:33 ]
      [杨勃]最初我们没有宣传,最出的用户是我的一些朋友、同事,我请他们过来试试这个网站,同时也通过试用调试一些问题。当时有一个我完全不认识的人进来注册,进来看看就走了,我很开心,因为这是我真正的用户,但可惜他后来没有再来。 [ 2006-11-07 10:38:53 ]
      [杨勃]我最早在一个技术论坛告诉大家有一个豆瓣网,请大家来看看,第一批用户接连就过来,因为感觉豆瓣网技术上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二天就有用户进来并且反映用的很好,并且开始写评论,你写一篇,我写一篇,并且开始留言,网站就开始用起来了。我坐在那里一直看有没有新的评论,很兴奋一直看到天亮。有五个月的时间,只有几个人看这个网站,但突然就成型了,大家开始用起来,这是令我非常兴奋的一件事情。 [ 2006-11-07 10:39:23 ]

    2 more annotations...

1 - 9 of 9
20 items/page
List Comments (0)